赵先德:只依靠低价“内卷”无法走出困境
今天的供应链,已经成为一种“产业集群”。产业加速变革的趋势,叠加全球格局的深度调整,推动了供应链的重构。同时,诞生于中国的链主企业正与供应链上的伙伴们一起,拥抱“出海”带来的新机遇,也不得不应对各类潜在风险和挑战,并从中调整自己的位置。
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
副教务长(深圳校区)
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
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
企业数智化转型课程-联席课程主任
以下为采访核心要点:
-
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很多环节,我们国家的企业都在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市场份额上,二是看产品研发和工艺流程技术的掌握。
-
一些新链主不一定有最领先的技术,但有能力去整合不同环节,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完成生产,然后交付给客户,提供服务。
-
不只是苹果和欧菲光的关系变化,历史上不同国家之间都有这种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只是有些阶段关系相对稳定,但你不能希望其一直稳定,特别是一对一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
-
当下,国内很多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国外供应商的技术、质量相对更好些。当它们要寻找当地的供应商时,往往会要求它提高质量、提高技术维度。
-
我们的企业现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只知道怎么卖得便宜,只通过低价去竞争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企业家》:“链主”这个词在业内早有公开定义。近些年,宏观环境、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等发生了诸多变化,也有一批新链主诞生了。据您观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被称为“新链主”?
《中国企业家》:在您看来,“链主”的进化有没有代际性?
《中国企业家》:如果从整合能力来看,餐饮行业有链主企业吗?
《中国企业家》:这样说来,很难界定“新链主”集中分布的领域?
《中国企业家》:从“果链”到“华链”,经历了起死回生的欧菲光,给了很多供应商警醒。新链主和供应商之间,在合作关系、合作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是否可以开启一番新天地?像欧菲光这样的供应商,又该如何掌控自己的前途、命运?
《中国企业家》:越是智能化水平高的产品,越容易受到供应链的牵绊。前两年,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集体经历过“芯片荒”,理想后来大力扶持本土供应链。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中国企业家》:强势的供应商在很多产业供应链上有所体现。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中国企业家》:“出海”备受热捧的当下,新链主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还需留意哪些挑战和潜在风险?
《中国企业家》:对于链主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您有何建议?
教授简介
赵先德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深圳校区),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企业数智化转型课程联席课程主任。
赵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整合与创新、基于网络平台的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及物流决策优化等。赵教授还撰写了很多聚焦中国企业的教学案例。他的多篇教学案例获得Ivey商学院生产与运营管理最佳案例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案例撰写奖、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提名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