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忠: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人物介绍|PROFILE
丁世忠
长江商学院 校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校友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首席行政官、执行董事兼主席
作为安踏的掌门人,丁世忠可谓是风光无限。
近期公布的福布斯2024年全球亿万富豪榜中,丁世忠以63亿美元登上厦门富豪榜首;
2024年2月2日,安踏旗下的亚玛芬体育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创下了自2023年9月以来美股最大规模IPO,这也意味着安踏的全球化进程进入了新篇章。
2024年3月份安踏的财报数据显示,营收涨到了600多亿,已经连续两年超越耐克,稳居行业第一,旗下的几十个品牌各自称霸自己的细分领域,毛利率更是恐怖地涨到了62.6%,远超耐克的44%。
近几年,安踏的发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了民族运动品牌的最佳代表。
如今的安踏早已不再是家庭作坊代工的小品牌,已经成长为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头羊;如今的丁世忠也不再是小渔村的穷小子,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国鞋王。
一路走来,他以超前的意识、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人品书写出一段又一段的创业传奇。
梦想起航 “安踏”问世
丁世忠于1970年出生于福建晋江陈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渔民。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刚刚兴起,晋江陈埭镇很多人都开起了鞋厂,丁世忠的父亲也想赶上这波潮流,与几个亲戚联合开了一家制鞋作坊,专门替别人代工生产鞋。
后来随着小作坊越来越多,当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镇子里每天都有外地人去买货,大家为了抢客户经常争得头破血流,丁世忠就在想:为什么不走出去主动找客户?
或许是天赋所致,幼时的余世忠就深谙营销之道:得自己主动争取市场,而不是坐等市场送上门。
于是,为了拓展营销渠道,17岁的丁世忠背着600双鞋只身去了北京,跑遍了北京很多商场,可这些商场都有固定的进货渠道,而他的鞋既没名气又没品牌,根本不占优势,因此经常吃闭门羹,偶尔还被轰了出去。
跑了十几天后,终于有一家商场同意以“寄售”的方式帮他卖鞋,由于他的鞋价格低,质量好,很快获得了客户的青睐,一个月就卖出去100多双。
这让他信心大增,从家里邮寄过来的鞋都是以这种方式完全售空,后来干脆专门开了个档口,做批发生意,4年的时间就赚了20多万,但丁世忠并不满足于此。
他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他注意到市面上一些鞋的质量很一般,一旦印上“耐克”等大品牌的商标后,价格和销售就会翻好几倍,并且有很多小厂子都在跟风做仿制品。
丁世忠并不想模仿别人,他有更大的野心:“为何不做自己的品牌呢?”
1991年,他回到家乡,与父亲和哥哥联手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安踏”,成立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开始为跨国公司代工生产运动鞋。
“安踏”的意思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丁世忠也一直秉承这样的原则做人做事。
由于当时国内的生产成本低廉,加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利好,晋江很多鞋厂的国外订单非常充足,生产经营形势一片大好。
而安踏也借机建立起扎实的生产能力,积累了体育用品行业的运营经验和资源,顺利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积累。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这种经营模式也存在弊端,只是简单的代生产加工业务,既无技术含量,也无品牌积累,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然而,日渐增长的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却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比海外贴牌生产更有发展前景。
品牌升级 护航发展
有着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丁世忠,决定建立自有品牌。
由原来的的手工作坊逐步升级为规模化工业生产,在继续进行OEM业务的基础上,安踏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开始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
这一举动,提升了安踏的抗风险能力,幸运地躲过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安踏便继续深入推进品牌战略,逐渐建立VI系统、规范商标识别、扩大营销网络,到1998年底,安踏的营销网点已超过2000家,基本摆脱了OEM代加工的旧模式。
1999年,为提升品牌影响力,丁世忠花380多万聘请孔令辉代言并在央视黄金档投放广告,几乎花掉了安踏一年的净利润。
事实证明,丁世忠的眼光是毒辣的。
2000年,孔令辉3:2力克瑞典乒坛王者瓦尔德内尔,拿下悉尼奥运会男乒单打冠军,实现了人生的大满贯,之后他的商业代言蜂拥而至。
而当孔令辉在电视上一边拿着安踏运动鞋,一边说着“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语时,“安踏”两个字开始家喻户晓,响彻大江南北。
那一年,安踏销售额突破3亿元,是1997年的6倍,仅用两年时间,安踏的市场份额就增长至10%,但这种吃代言人的红利并不会长久获利。
一次,丁世忠接到客户投诉,说刚买了3天的鞋就发生断裂现象,丁世忠立刻叫人对这批鞋进行检查,将1万多双残次品全部召回并彻底销毁,由此建立了安踏的质量体系。
2001年开始,安踏开始进入运动服饰领域,实现了从单一运动鞋向综合体育用品运营的转型,开始建立专卖店,实行品牌专卖与批发代理并举的渠道模式。
2007年,安踏在全国的门店总数已高达4000多家,接近5000,同年还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安踏借着这股“东风”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几乎在每座城市的繁华地带,都能买到安踏,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安踏---永不止步”的字眼。
之后,丁世忠开始花重金赞助各大体育赛事,为国家队打造各种奥运装备。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的比赛服就由安踏自主设计,在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和奥运会记录,这是世界上最轻薄、最透气的战袍。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举重冠军吕小军穿的“吨位鞋”同样来自安踏,据说这双鞋可承受超过一吨的总重量,并且,李雯雯、石智勇等人的比赛现场都有“安踏吨位鞋”的陪伴与加持。
2022年冬奥会,夺得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的谷爱凌,身上的比赛服也来自于安踏,并且这身服装采用的是安踏的核心技术--安踏炽热科技。
此外,丁世忠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运动科学实验室,专门研究高精尖技术,拥有1400多项专利,采用各种黑科技制造奥运装备,助力祖国奥运健儿夺冠。
并购整合 实现全球化
自从2012年开始,安踏就超越了众多国内品牌,坐上了国产运动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有人说“安踏”是“中国的耐克”,但丁世忠却表示:“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2015年,丁世忠又提出了“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发展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就是---并购,可见他的目标是“全球化。”
其实,早在2009年,丁世忠就瞄准了国外市场,开始了他的“并购之旅”。
那一年,他收购了意大利运动品牌斐乐(FILA)的中国业务,当时斐乐在中国仅剩下50家门店,并且还连年亏损,在丁世忠的经营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年度营收突破200亿,撑起了安踏的半壁江山。
之后,丁世忠带领着安踏,犹如“蛇吞象”般开启了疯狂的并购模式:
2015年,收购斯潘迪;
2016年收购日本迪桑特的中国业务;
……
2018年联合多家财团,完成了对芬兰巨头公司亚玛芬体育的收购,将它旗下的始祖鸟、威尔胜、萨洛蒙等13个国际大品牌都纳入了麾下。
2023年又以2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意大利奢侈家纺品牌Frette,之后又收购了有“lululemon平替”之称的上海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另外,像森马、爱步、 红蜻蜓、青年狂潮、锐步,特步也都皈依安踏麾下。
有人说他是“并购王”,他总说自己是做实业的,收购、兼并一些品牌只是公司发展路上的一个重要战略,正因为安踏一直做实业才能坚持到今天,才能有机会做大做强。
在丁世忠看来,多品牌就是在创造差异化,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安踏旗下的各个品牌,由高到低覆盖了不同的消费能力。
大众运动领域有安踏,高端时尚运动有斐乐,女性运动市场有MAIAACTTIVE,高端专业领域有始祖鸟、迪桑特、可隆……等15个品牌,帮助安踏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的品牌矩阵。
此外,丁世忠也很注重创新研发,因为他深知,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创新。
“安踏膜”于2023年问世,它的防水透湿性已经比肩国际品牌,达到了世界顶尖科技水平。凭借着科研成果,安踏的销量一路飙升,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彰显了安踏超强的“专业化”程度。
安踏一年花16个亿搭建了全球5大设计研发中心、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250多位国际专家、3000多家供应商。
一同参加“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并且其全球创新研发网络中,涵盖国内体育用品第一家国家级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了首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除了征战全球市场,丁世忠也不忘回馈祖国,造福社会。
2008年汶川地震,安踏第一时间捐出1400万元款物,成为首个捐款的体育用品企业……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安踏都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慈善榜,丁世忠家族以101亿元捐赠,在全国慈善家中排名第4位。
丁世忠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奇才,更是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企业家,始终将造福社会,回馈祖国作为自己的内在初心和使命。
回顾安踏的逆袭之路,我们为丁世忠的远见卓识和安踏团队的拼搏精神所折服,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全球运动巨头,安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如今,“世界的安踏”雏形已现,它将带着“打胜仗”的信仰,迈向通往世界百年企业的道路。
参考资料:
[1] 《央视财经》专访丁世忠:任何行业只有创新才能赢
[2] 《长江商学院》:安踏丁世忠:企业既要有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又要有极限挑战的生存能力
[3] 《创业人物风云》去年营收600多亿成为厦门首富,丁世忠是如何让安踏成为“印钞机”的?
[4] 《中国企业家杂志》独家专访安踏丁世忠:我不是“并购狂人”
[5] 《市界》安踏,一年狂赚102亿
end
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更多信息
更多商学院人物
欢迎关注商学院人物
讲述人物故事 传递商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