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I | 2022年12月

2011年9月至今,长江商学院每月都会固定执行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长江商学院历年以来校友企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询问其对企业未来短期经营状况的预期,然后搜集问卷并计算相关的指数。

 

这个指数被称为长江商学院BCI(Business Conditions Index,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简称BCI),以期为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态势提供参考。

 

2022年12月,BCI指数为45.2,与2022年11月的43.4相比有小幅反弹。

 

2023开年,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较为看好。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了一系列重磅信号,为2023年经济定下了总基调。2023年,中国经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号?以下和你分享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的最新解读和分析。

作者 | 李伟

来源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

 

 

 

李 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商学院中国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亚洲与欧洲市场副院长

 

 

去年年尾,专家学者陆续对2023年的经济增速做出预测,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5%到6%;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不低于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经济至少能够达到6%的增速,8%也不会很离谱;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8%。

 

总体来看,大家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十分看好。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

 

一是政府放宽防疫措施,这给了经济恢复契机;

 

二是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前期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例如房地产、教育和平台企业。

 

在经济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一些可能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

 

就疫情而言,过去我们经常会认为防疫阻碍了居民消费,放松防疫就可以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但实际上至少在短期内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形:

 

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超之前种类的新冠病毒,致使感染新冠的人数大幅上升,为了避免感染,人们更加自觉的开始自我隔离,尽量少外出购物和就餐,从而对经济增长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期对2023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该会议每年对来年的经济工作都起着风向标的作用。笔者读了新华社的报道,发现其中有两点内容值得重点评论。

 

01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两个毫不动摇”指的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这段话给了民营经济莫大的鼓励。

 

回看历史,中国曾在19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公有制企业从此一统天下。然而,由于内在的一些痼疾,公有制企业的效率偏低,中国经济徘徊在低水平上。

 

1978年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民营企业重新获得生存空间,并一步一步开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苏东国家都进行过经济改革,但无一例外全部都失败了。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这些国家的改革都失败了呢?

 

笔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营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选择了允许民营经济发展的策略,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徽芜湖的年广九。

 

年广九本来是一个卖炒瓜子的个体户,由于味道好,购买其瓜子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年广九开始雇工进行生产,这时他的企业就成为了一个小规模的民营企业。

 

当时政府内部关于怎么看待和处理年广九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观点认为年广九在搞资本主义,主张取缔他的企业,有的则持不同观点,最后是邓小平一锤定音,决定允许年广九继续发展他的小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也引进了外资。这些外资就是国外的民营企业,它们不但带来了新的资金,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填补了国人对民营企业的许多认知空白。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民营企业获得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化,但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最终发展成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多达数亿人脱离了贫困状态。笔者认为,在这种巨变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发展。

 

中央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其背后是因为在现实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仍然存在一定差别待遇。

 

其中一个例子是贷款利率

 

国有企业经常可以拿到较低的基准利率贷款,而民营企业则需要上浮数个百分点的利率。银行给国企的贷款利率显著低于给民企的贷款利率,这不单单是一种所有制差别待遇,更关键的原因来自软预算约束

 

 

软预算约束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专有名词,其基本含义指的是当行为方在出现错误,酿成损失后,可以获得别的行为方的帮助,从而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的一种现象。

 

例如,一个国企由于低效运营产生了巨额亏损,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这种企业就应该破产清算,但囿于其国有经济的性质或者就业等方面的考虑,政府会对这个企业进行救援。换句话说,为这个企业的经营错误买单。

 

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自然愿意借钱给这样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背后是政府,而且贷款利率也会参照政府债券的利率去设定。

 

对民营企业来说,软预算约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当企业在经营中出错的时候,破产清算可能将是唯一的途径,没人会对这个企业的错误买单,这就叫做硬预算约束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必须比国有企业更加努力、更加小心才能生存下去。

 

这种局面使得民营企业的质量高于国有企业,这点在我们的企业竞争力指数中也有反映,但资金却是从民营企业流向国有企业,这种资源错配会降低经济发展效率,并影响经济增长。

 

二是很多行业直至今日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显性或者隐性限制。

 

实际上,民营企业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实实在在的平等对待,虽然经过了44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大多数的就业,但国有企业仍然在诸多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

 

民营企业的效率更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更低,但前者得到的资源却明显少于后者,这不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效率,也不利于我们实现高质量增长的目标。

 

02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引进外资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之一,但在今天的局面下,这个政策有了全新的内容。

 

二战后,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贸易和资本流动在其中不断发展。苏东集团则建立了另外一个经济体系,两个经济体系的互相交往很少。

 

经过了几十年的竞争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在经济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此期间,产业不断从经济更发达、成本更高的国家转移至经济欠发达、成本更低的国家,一开始是日本,后来是东亚四小龙,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全球化

 

全球化给了这些经济欠发达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机会,抓住这一机会的经济体都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迅速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承接了发达经济体转移来的产业。此后,中国的进出口开始高速发展,经济增速在大国中同样是独占鳌头。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是全球化的大赢家,维护全球化的继续开展是完全符合中国利益的。

 

然而,近年来全球形势出现明显变化。

 

近期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芯片法案。美国通过其在芯片业上的优势对中国进行制裁,假如说美国将金融当作武器去制裁俄罗斯,那么它现在正在以高科技为武器制裁中国。

 

目前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不禁会问:全球化还会持续下去吗?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最近表示全球化已接近死亡,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在外部环境出现恶化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维护全球化的整体发展,因为这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利益所在。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在美国经济逐渐走向封闭的时候,中国经济却在继续保持对外开放,两种态度,高下立判。

 

改革开放已经44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也有无数的高光时刻,但近期的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这点从我们的指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根据我们的调查,2022年12月的“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CKGSB Business Conditions Index,简称BCI)为45.2,上月为43.4(图表 1)。本月的BCI比上月有小幅上升,但依然较为疲软。

 

图表 1

资料来源: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与经济大数据研究中心

 

不论2023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多少,笔者认为,要促进经济发展,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承我们过去的经验,在今天的形势下不断创新,这将是中国经济克服眼前挑战的关键方法,也将是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深信不疑。

 

文中图片来自图虫创意,转载需获授权。

 

end

 

 

查看报告原文:长江商学院2022年12月BCI指数报告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长江商学院